DNA实验技术:原位杂交实验要求及步骤1
更新时间:2013-08-06 浏览次数:2848
根据探针的标记物是否直接被检测,原位杂交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法主要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及某些酶标记的探针与靶核酸进行杂交,杂交后分别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显微镜术或成色酶促反应直接显示。间接法一般用半抗原标记探针,zui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半抗原定位,间接地显示探针与靶核酸形成的杂交体。
原位杂交zui初是以同位素标记探针进行的。尽管同位素标记(如35S,3H,32P等)仍然广泛使用,但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素标记探针和地高辛标记探针),更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杂交液:
杂交液内除含一定浓度的标记探针外,还含有较高浓度的盐类、甲酰胺、硫酸葡聚糖、牛血清白蛋白及载体DNA或RNA等。
杂交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Na+可使杂交率增加,可以减低探针与组织标本之间的静电结合。甲酰胺可使Tm降低,杂交液中含每1%的甲酰胺可分别使RNA:RNA,RNA:DNA,DNA:DNA的杂交温度降低0.35℃,0.5℃和0.65℃。
所以,杂交液中加入适量的甲酰胺,可避免因杂交温度过高而引起的组织形态结构的破坏以及标本的脱落。硫酸葡聚糖能与水结合,从而减少杂交液的有效容积,提高探针有效浓度,以达到提高杂交率的目的(尤其对双链核酸探针)。
在杂交液中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及载体DNA或RNA等,都是为了阻断探针与组织结构成分之间的非特异性结合,以减低背景。
探针的浓度:
探针浓度依其种类和实验要求略有不同,一般为0.5~5.0 μg/ml(0.5~5.0 ng/μl)。zui适宜的探针浓度要通过实验才能确定。
探针的长度:
一般应在50-300个碱基之间,zui长不宜超过400个碱基。探针短易进入细胞,杂交率高,杂交时间短。
二、试剂准备
1. 0.1 M PBS (pH7.2):Na2HPO4•12 H2O 61.6 g、NaH2PO4•2 H2O 5.6 g、NaCl 9 g,加ddH2O至2000 ml,高压灭菌。
2. 0.2 M PB ((pH7.2):Na2HPO4•12 H2O 61.6 g、NaH2PO4•2 H2O 5.6 g 加ddH2O至1000 ml,高压灭菌。
3. 0.1 M甘氨酸:0.75g甘氨酸溶于0.1 M PBS,定容至100 ml,高压灭菌。
4. 4%多聚甲醛:多聚甲醛40 g加ddH2O 400 ml,加热至70℃左右,用1 M NaOH调pH至7.0,用ddH2O定容至500 ml,再加0.2 M PBS 500 ml,总体积为1000 ml。
5. 16×Denhardt溶液:聚乙烯吡咯酮0.4 g、小牛血清白蛋白(BSA) 0.4 g、聚蔗糖0.4 g,加dd H2O至10 ml,无菌抽滤、分装, -20℃保存备用。
6. 预杂交液:去离子甲酰胺10 ml、50%硫酸葡聚糖4 ml,于50℃促溶后,再依次加入16×Denhardt液0.2 ml、1 M Tris-HCl(pH 8.0) 0.2 ml、5 M NaCl 1.2 ml、0.5 M EDTA(pH 8.0) 0.04 ml、0.1 M 二硫苏糖醇 2 ml、ddH2O 2.21 ml,总体积为10 ml。无菌抽滤、分装,-20℃保存备用。临用前加入50 mg/ml 变性鲑鱼精DNA 75 μl/ml。
7. 20×SSC: NaCl 175.3 g、柠檬酸三钠88.2 g,加水至800 ml,用2 N NaOH调pH至7.0,再用ddH2O定容至1000 ml。
8. 抗体稀释液:Triton X-100 80 μl、BSA 0.2 g,以0.05 M PBS定容至20 ml。
9. TSM1:1 M Tris-HCl(pH 8.0)10 ml、5 M NaCl 2 ml、1 M MgCl2 1ml,加ddH2O 100 ml。
TSM2(新鲜配制):1 M Tris-HCl(pH 9.5)10 ml、5 M NaCl 2 ml、1 M MgCl2 1 ml,加ddH2O至100 ml。
显色液(临用前现配):5 ml TSM2 加显色液原液(NBT/BCIP)150 μl,并加适量左旋咪唑使其终浓度为0.24 μg/ml,避光。
- (上一篇):DNA实验技术:原位杂交实验要求及步骤2
- (下一篇):DNA实验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