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中国H5N1 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
更新时间:2013-04-04 浏览次数:1519
自2004 年初, 我国20 多个省和自治区出现了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005 年末,政府开始采取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疫情逐步得到了控制。2009年4 月到目前尚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的公开报道,但监测发现国内有野禽带毒的现象,家禽中也监测到了病毒,说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污染依然存在,仍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健康。本文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免疫与防控策略进行了综述,仅供参考。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1. 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004 年1 月27 日,我国的*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之后的20 天内, 16 个省共发生49 起疫情,其中41 起发生在云南、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和上海等中国南部地区。感染家禽包括鸡、鸭、鹅、火鸡、鹌鹑等,疫情共导致14.3 万只禽被感染,900 万只以上的家禽被扑杀。2005 年上半年,在新疆和西藏的个别地区发生小规模疫情。到2005 年10 月份为止共有10 个省或自治区(新疆、内蒙古、辽宁、山西、宁夏、湖南、湖北、云南和江西),共计发生出现疫情共30 起,发病禽数量均少于2 000 只。2005 年11 月9 日辽宁省黑山县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因信息上报较晚,导致此次疫情迅速蔓延,35 个农场共1.2万只鸡发病死亡,近200 万只鸡被扑杀。2006 年,共有7 个省出现10 起疫情,其中的云南出现大量鹌鹑感染现象,共有1.6 万只鹌鹑发病死亡。其中zui严重的是发生在在山西省阳泉市种鸡场的已免疫鸡群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经基因序列分析和抗原性比对发现,导致此次疫情的毒株为Clade 7.2(山西系)的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与之前使用的疫苗株抗原相关性较差,从而导致疫情在免疫鸡群中发生。
因采取了主动控制措施, 2007和2008 年, 国内疫情数量显著下降,仅分别发生了4 起和6 起,疫情发生在贵州、广东、湖南、西藏和新疆等省和自治区。2009 年4 月到目前,国内尚无疫情发生的报道。
自2004 年疫情发生至2009年4 月,我国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04 年全国发生50 起疫情,2005 年31 起,2006 年10 起,2007 年4 起,2008 年6 起,2009 年2 起。疫情已导致近350 多万只家禽感染致死或被扑杀。
2. 野鸟疫情。
野生水禽是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病毒存储库,通常情况下,流感对野生水禽不具有致病性。但2005 年5 月我国青海湖的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此次疫情以斑头雁发病为主,持续近2 个月,导致6 000多只野鸟死亡。2006 年4 月23 日,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湿地斑头雁再度发生疫情,至当年10 月1 日,青海、西藏累计发现死亡候鸟3 641 只。2009 年,青海湖野鸟因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死亡200 多只,与2005 年和2006 年野鸟疫情不同的是,引起此次疫情的病毒系我国
的南方水禽系病毒(Clade2.3.2)。而此前野鸟中流行病毒均为青海野鸟系(Clade2.2)。青海野鸟系病毒已随着候鸟的迁徙分布到世界各地,这种传播模式给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 哺乳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
H5N1 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宿主不仅包括鸡、鸭、鹅、鹌鹑等家禽,以及鸵鸟、、斑头雁、麻雀等野鸟,还感染猪、虎、狮、猫、狐狸、鼠兔等多种哺乳动物;部分病毒株甚至对水禽(鸭)、野鸟等自然宿主,以及哺乳动物也表现出高
致病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还应高度关注流感病毒对这些哺乳动物宿主的感染。因为哺乳动物不但是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受害者,还有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者。
4. 禽流感的主动监测。
自2009年4 月份以来,我国尚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报道,但国家总兽医师于康震指出: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国内有野禽带毒的现象,在个别地区家禽中也监测到了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污染面依然很广,病毒有变异的现象。在疫情得到控制
的情况下,主动监测是了解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流行现状的主要手段。每年,中央级、省级、县级实验室都要进行几百万份血清学检测和几十万份病原学检测任务。此外,国家还有专门机构,每年进行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活禽市场的病原学监测,对国内人禽流感感染患者的病毒与同期在活禽市场内分离的病毒株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活禽市场可能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禽流感病原的主动监测还主要集中于南方部分城市的活禽市场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掌握真实情况。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进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根据高致病性流感病毒HA 基因特点,将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进化分枝( 谱系,Clade)。到目前为止,H5N1 病毒共形成0至9 共10 个不同的谱系,其中一些谱系又进化形成了不同的分枝,这些进化分枝在临床上的zui大意义在于不同谱系甚至同一谱系内部的不同分枝之间病毒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因而对不同毒株的进化分析有利于疫苗株的选用。我国2004-2009 年的H5N1 毒株可分为4 个主要的谱系,包括南方水禽系(Clade 2.3)、新疆系(Clade 7.1)、山西系(Clade7.2) 和青海野鸟系(Clade 2.2)。这些谱系的形成存在地域相关性,如南方水禽系(Clade 2.3)主要来自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等地,新疆系主要源自新疆地区,山西系主要源自山西和宁夏,野鸟系源自青海和西藏的野鸟。这些病毒均对鸡
表现出高致病性。南方水禽系、新疆系和青海野鸟系对鸭具有致病性,但山西系对鸭无感染能力。2011 年下半年开始在亚洲部分地区出现的clade 2.3.2.1 谱系的病毒引起了一场虚惊,有学者担心新的变异株会导致新一轮的流行。虽然后经WHO和OIE 证实该病毒已存在于亚洲部分地区的家禽中,并无特殊性,但由于其与此前的病毒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因而需要研制新型疫苗。OIE 报道称我国的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新型疫苗,可用于该病毒的防控。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措施
我国政府根据养禽业特点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实际情况实行了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政策。主要措施是对疫点周围3 公里内的禽类强制扑杀,消毒和控制措施期限为21 天,对疫点周围3 ~ 5 公里范围内的禽类实施强制免疫,同时,对边境地区、南方水网、重点养殖地区和种禽场等重点养殖单位实行普遍免疫。2005 年,农业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对禽类全面实施强制免疫,对所有水禽和散养禽开展集中免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自2005 年我国实施全面免疫政策后,疫情发生频率明显下降。
四、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
养殖模式复杂,60% 以上为散养的现状决定我国很难通过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单一扑杀措施控制疫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用与流行毒株匹配的疫苗进行免疫并加以扑杀的方式仍然是我国对禽流感的主要控制策略。我国zui早使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是低致病性H5N2 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该疫苗在2004 年初被批性禽流感的新型疫苗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五、结论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对我国禽类养殖业的发展构成的严重威胁,甚至对一些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免疫加扑杀的策略在控制疫情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控制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方面禽类带毒现象依然存在,人间病例也未消失,一些地区还发现了变异毒株。今后,应从强化监管力度,普及防控知识,扩大主动监测范围,提高免疫覆盖率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能力。
首页|公司简介|资质证书|产品中心|技术文章|公司新闻|联系我们|GoogleSitemap
联系人:周经理 刘经理 邮箱:beinuobio@163.com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主营产品:免疫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即用型试剂,常规生化试剂一站式供应平台,生命科学领域优质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 2025 上海北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ww.bnbiotech.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总访问量:924459